来源:恩施日报
从农业自给到经营性种植,从集体经济为零到“一主多副”,从环境脏乱差到村容整洁、乡风文明,随着我州脱贫攻坚大潮接连涌动,贫困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骄阳似火的夏日,行走在来凤县大河镇的白水泉村、满店村、栏马山村和芭蕉溪村,看着硬化到户的公路、变化一新的村容村貌和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,从这些贫困村各具特色的欣喜变化中,可见我州精准扶贫的切实成效。
产业致富鼓钱包
产业兴旺是贫困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源头活水,是实现真脱贫、带领群众通过产业致富的根本之策。
白水泉村是来凤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。州高路办、州农经局“尖刀班”驻村工作之初,就清醒地认识到,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先摸清村情,才能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。
州高路办、州农经局驻村“尖刀班”通过广泛入户摸底调查和实地研判,发现白水泉村未能很好地利用距大河集镇不到1公里的区位优势,农产品大多用于自给自足,未能产生经济效益。
摸清村情后,经过与村民多番讨论,驻村“尖刀班”决定抓住当前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热的机遇,在平坝栽种蔬菜、瓜果,在山上种植小水果,让城里市民节假日既能休闲观光,又能体验采摘乐趣。通过近一年发展,目前该村已形成“地里种蔬果,空中养中蜂”的立体产业雏形。
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,村里扶持发展了两大专业合作社,主营中蜂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产业。去年发展中蜂200桶,带动贫困户增收35万元。
位于大河镇西北部的满店村,是州妇幼保健院的帮扶村。驻村“尖刀班”探索建立了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,形成以种植油茶、藤茶为主,养殖生猪、鸡鸭为辅的“一长两短”产业发展模式。
为搭建平台,带动全村群众致富,该村还成立了满店实业开发有限公司,对不需要进行招投标的小型工程建设项目、农业项目、文旅产业等,由村级集体经营公司按“一事一议”方式组织建设施工,所得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;成立了茂盛特色专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山林种植专业合作社,既带动村民增收,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;新建的满店村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。
芭蕉溪村是州粮食局的驻点村。驻村“尖刀班”通过推行“专业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模式,支持引导该村大力发展藤茶主导产业,铺就了一条稳定持续的脱贫致富路。
合作社以流转土地方式建藤茶种植基地,再以“统一供应种苗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加工销售”的方式组织村民发展藤茶。目前,合作社在芭蕉溪村发展藤茶512亩,并辐射周边各村共计发展藤茶1088亩。今年,在州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,合作社新建了现代化藤茶加工厂,已建成投产。
按照“一村一品、多线发展”原则,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,集体经济也实现从无到多的跨越。
乡风文明提精神
鼓了钱包还要鼓士气。要实现全面脱贫,提升乡村治理能力,倡导乡风文明是关键。
州妇幼保健院驻满店村“尖刀班”利用小组会,在宣讲扶贫政策的同时,播放《农村卫生厕所使用与维护》《倡导垃圾分类》等环境整治视频,用PPT讲政策、讲变化,解民怨、解难题,讲村民身边的事,讲村民关心的事,讲道德礼仪、讲民俗新风,村民反响热烈。
“尖刀班”趁热打铁,给村民发放“建设美丽满店 共享健康生活”倡议书,制定“接地气”的村规民约,开展“最美家庭”评选,倡导共建美丽文明新家园。
接下来,驻村“尖刀班”与全村村民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,硬件美化齐步跟上,6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色中的满店,10个垃圾焚烧池也投入使用。家家户户院落干净整洁,房前屋后景观苗木郁郁葱葱,花卉争奇斗艳。
有同样变化的还有白水泉村。驻村“尖刀班”从净化美化环境入手,多次与大河镇建管办就白水泉村水渠治理、垃圾处理等问题沟通协调,确定全村环境治理、垃圾清运及保洁方案,筹集资金购买30个垃圾桶,放置在村主干道和村民院落,实行垃圾分类收集、转运,村民不再乱扔垃圾。
驻村“尖刀班”一鼓作气,制订门前五包分段负责方案,彻底改变“脏乱差”现象。村里筹措资金,购买了桂花树苗和花卉种子,发到每家每户。花香引蜂飞,既为村里养蜂户提供了蜜源,又美化了村居环境。
贴心帮扶暖人心
驻村“尖刀班”成员普遍感受到:真心为群众着想,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,就一定能得到支持和认可。
与满店村相隔不远的栏马山村,州公安局除驻村“尖刀班”外,全局260名干警职工每月分批进村帮扶。
干警高绪辉在走访中发现,贫困户吴迁江和聂兵权两家3个孩子未上户口。高绪辉来回奔走,为孩子们办理了户籍手续。
八组村民李祥之妻刘美丽至今没有户口和身份证,“尖刀班”队员吴锐迅速联系州公安局相关科室,为刘美丽做DNA鉴定,核实身份,办理户口和身份证。
干警刘刚、黄国华每次到村扶贫,总要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袁胡来、陈明清解决危房改造中差的材料费。
大河镇芭蕉溪村,州粮食局驻村“尖刀班”在走访中发现,一组村民郭新伍的孙女两年没领到孤儿补贴,“尖刀班”队员迅速与镇民政办、县民政局联系,查阅资料,终于找到郭新伍孙女未领到孤儿补贴的原因。
“吃住在村、岗位在村、身心在村”,驻村“尖刀班”始终把群众当家人,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,村民感慨:“‘尖刀班’的同志与我们不是一家人,胜似一家人!”